豬肉一直是大眾餐桌的“??汀??;仡欉@一年來豬價的走勢,可謂一波三折,豬價經歷過低谷,也攀越至高峰;養豬經歷了巨虧,也曾扭虧為盈,而年底的需求再次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,那么2023年豬價能否重回漲勢呢?
豬肉一直是大眾餐桌的“??汀??;仡欉@一年來豬價的走勢,可謂一波三折,豬價經歷過低谷,也攀越至高峰;養豬經歷了巨虧,也曾扭虧為盈,而年底的需求再次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,那么2023年豬價能否重回漲勢呢?
豬肉一直是大眾餐桌的“??汀??;仡欉@一年來豬價的走勢,可謂一波三折,豬價經歷過低谷,也攀越至高峰;養豬經歷了巨虧,也曾扭虧為盈,而年底的需求再次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,那么2023年豬價能否重回漲勢呢?
回顧豬價全年走勢,1月上旬至3月中旬,生豬均價由15.0元/公斤跌至11.9元/公斤,此間僅2月下旬有小幅回調。而隨著多次中央收儲提振效果顯現,疊加產能供需趨于平衡,豬價在4月上旬至6月底期間企穩回升,于6月下旬達到18.3元/公斤,行業基本進入了盈虧平衡點。
三季度后的豬價**上漲,一度令行業振幅。特別是國慶假期后,10月中旬的生豬均價漲至年內**點,達到27.7元/公斤。但隨著凍肉儲備釋放及消費端低迷的影響,豬價再次進入下跌通道,生豬價格在12月中旬跌為18.2元/公斤。僅用兩個月便跌回二季度水平,相較年內高點下跌34.40%。
據農業農村部公開數據顯示,12月份第4周,全國30個監測省份生豬、豬肉、仔豬價格全部下跌,全國生豬平均價格為18.91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11.8%,同比上漲10.8%;全國豬肉價格為33.96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6.2%,同比上漲21.2%;全國仔豬價格為38.84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5.7%,同比上漲39.7%。
“今年總體供給情況是小幅增加的,所以今年的均價與去年相比,處于小幅回落狀態。去年均價為20.5元/公斤,今年均價應該是19元/公斤。從盈利情況來講,今年屬于正常的盈利狀態,每頭120公斤的肥豬,盈利大概是300塊錢左右?!鞭r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、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接受《華夏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豬價全年一波多折
據了解,今年上半年階段供給過剩,下半年由供給偏緊向供給基本平衡轉變。其中今年的二季度供給過剩特征比較**,在三季度轉為階段性供給偏緊。而從價格走勢來看,今年上半年處于下跌走勢,而下半年總體處于震蕩上漲,其中三季度呈現出階段性的**上漲。
“今年的價格上漲分為幾個階段,**個階段是止跌企穩階段,從4月上旬開始,直至6月底,基本進入了盈虧平衡點。因此,6至7月份出現**波的階段性**上漲,豬價回歸成本線以上;第二個階段性**上漲在9月份到10月份,在此期間呈現出階段性供給偏緊的特征。其中10月份**受到了市場情緒影響,導致了階段性供給不均衡?!敝煸鲇聦φf道。
對于下半年豬價的大起大落,朱增勇指出,9月份的豬價上漲和12月中旬的豬價回落都存在超漲超跌。
“由于去年三季度的豬價處于低位,導致去年三季度能繁母豬的產能出現較快的調減。同時,去年規模以上的養殖場和企業的整體資金流動性受豬價下跌影響,部分養殖場出現了淘汰待宰母豬的情況。因此,在10個月后,從今年的6月份到今年的9月份,相應的呈現出階段性供給偏緊的特征。而10月份,更多的是受到8月和9月的二次育肥影響,導致10月份呈現出了本不應該出現的供需偏緊的情況??梢哉f,是市場情緒影響了10月份的商品豬的供給?!敝煸鲇逻M一步解釋道。
而近期的豬價迅速下跌是受到出欄量上升影響。一方面,在10月底豬價漲到27元/公斤,無論是正常養殖,還是二次育肥都獲利頗豐;另一方面,隨著央地兩級儲備肉投放力度加大,市場看漲情緒有所松動,所以在10月底11月初出欄量開始增加。
“11月份,在標豬和二次育肥的豬均開始出欄的情況下,整體出欄量上升,出欄環比相比10月份,增幅超過了8%,從而導致豬價開始回落。進入12月份后,很多原來期待12月份漲價的養殖戶,在沒有看到豬價上漲的情況下,恐慌性的拋售加劇了豬價跌速,所以12月的中旬前后出現了豬價的**大幅回落,兩周累計下跌約20%。并且從消費方面來看,受疫情影響,12月份的外出消費和家庭消費仍處于低迷狀態,而供給在12月**增加,部分時間甚至高于了上年同期?!敝煸鲇聦τ浾弑硎?。
宏觀調控加強
近期的生豬價格過快下跌,不僅牽動了養殖戶敏感的神經,且已經引起了監管層注意。
12月21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,針對近期國內生豬價格過快下跌等情況,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組織召開視頻會議,聽取業內專家和部分市場機構意見,研究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工作。并將繼續緊盯市場供需和價格動態,必要時采取收儲等儲備調節措施,促進生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以來,國家發展改革委始終高度重視生豬市場供需和價格形勢,致力于保供穩價工作,
3月3日、4日,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分別進行了2022年**批第1次和第2次的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工作,掛牌量合計達到4萬噸。此后,自3月份至6月份,國家年內共開展了16次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工作,累計掛牌量超過50萬噸。直至豬肉價格回歸正常區間,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工作相應停止。
7月4日,國家發改委召開生豬市場保供穩價專題會議指出,近期國內生豬價格過快上漲,重要原因是市場存在非理性的壓欄惜售和二次育肥等現象,部分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捏造散布漲價信息、渲染漲價氛圍,短期內加劇了市場惜售情緒。此后,國家發改委研究啟動投放中央豬肉儲備,并指導地方適時聯動投放儲備,形成調控合力,防范生豬價格過快上漲。
事實上,隨著9月份豬價出現**上漲,年內**批中央儲備凍豬肉于9月8日掛牌投放,掛牌量為3.77萬噸。此后,2022年內共進行了七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,掛牌量合計超過13萬噸。
其中9月期間,國家中央儲備凍豬肉投放基本保持在一周一次的節奏。并且由國家發改委指導各地發改委加大政府豬肉儲備投放力度。據統計,9月份國家和各地合計投放政府豬肉儲備20萬噸左右,單月投放數量達到歷史**水平,投放價格低于市場價格。
“從3月份持續到6月24號的收儲,延緩了豬價下跌的幅度,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豬價在4月上旬的反彈,并且使之一直持續至6月。而9月份10月份的放儲,主要是由于階段性的供給偏緊導致的豬價的上漲,雖然從豬糧比來講,并沒有達到啟動值,但是從36個大中城市瘦豬肉的同比漲幅來看,10月份已經上漲到超過40%。所以發改委啟動投放,發揮了比較好的保供穩價效果?!敝煸鲇轮赋?,跟前一輪周期相比,自非洲豬瘟以來,政策調控的頻次和力度都在加大,并且發揮了對市場情緒的引號作用。
中國食品(農產品)**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對《華夏時報》記者建議道,除了國家宏觀上價格調控外,更重要的需要促進生豬產業鏈、供應鏈、價值鏈、利益鏈、技術鏈、生態鏈(圈)的形成,從而保持生豬產業的穩定,從而**價格的穩定。
生豬市場未來可期
在豬價一波三折的走勢下,2022年生豬養殖行業也隨之跌宕起伏。
受豬價低迷影響,各大豬企在一季度期間均深陷虧損泥潭,其中四大豬企虧損已超過百億。直至二季度豬價的持續回升,溫氏股份和天邦食品在二季度率先扭虧為盈,且牧原股份、新希望等上市豬企也實現了虧損幅度的收窄。
而隨著豬價進入**上漲通道,多家豬企三季報業績報喜,利潤增長**。其中“豬茅”牧原股份81.96億元的單季度凈利潤已經跑出了十倍增速,而溫氏股份、天邦食品、唐人神、新希望等豬企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1倍。
雖然近期生豬價格再度下跌,但多只豬肉股卻不跌反漲。截至12月27日收盤,大北農漲停,傲農生物漲2.72%、溫氏股份漲1.85%、牧原股份漲1.22%、新希望漲1.08%。
其中,溫氏股份報收19.78元/股,自11月底觸及階段性低點16.78元/股后,已震蕩回升17.88%。但相比七月初的年內高點26.15元/股,已跌去24.36%。
記者根據相關數據梳理發現,2022年上市豬企的股價走勢分化**,其中廣弘控股、巨星農牧漲幅均達50%,巨星農牧以59.70%的漲幅成為最亮眼的豬肉股,而困境重重的正邦科技以53.73%的跌幅表現墊底。頭部豬企中,新希望、牧原股份、天邦食品年內跌去13.87%、7.53%、3.73%,溫氏股份上漲了3.24%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不乏機構分析,當前母豬產能增幅有限,預計明年豬價持續高位,豬企頭均盈利與估值空間有望打開,生豬板塊價值凸顯。與此同時,多家上市豬企對于明年豬價保持了維持謹慎樂觀態度。
溫氏股份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中披露,據了解,目前行業補欄較為理性,且隨著豬價有所回調,行業補欄更為謹慎。散養戶方面,非洲豬瘟疫情仍處于散狀點發狀態,不時侵擾行業正常生產,中小散養戶疫病防控技術和經驗有所欠缺。且豬價波動較大,養殖成本和投入顯著提升,部分散養戶退出行業。大型企業方面,現階段部分大型企業穩定擴產,但也較為謹慎,整體比較理性。綜上,從目前情況來看,行業補欄較為謹慎,或許對明年豬價有所支撐,公司看好明年的豬價行情。
新希望在互動平臺表示,公司預計明年行業產能進一步增加,使豬價下行,但由于產能基數還不算特別大,所以全年均價未必低于今年。
對于未來豬價走勢,朱增勇認為,隨著疫情好轉,消費將發揮提振作用,尤其是春節和元旦之前將會出現的季節性消費增長。但是本身12月份和1月份的出欄高峰,同時壓欄大豬還沒有完全出清,所以,節前豬價可能將出現季節性反彈,但是反彈的空間和幅度應該不大。春節后,豬價可能出現季節性回落。
“對于2023年而言,整體豬價有望處于成本線以上,保持正常的盈利水平,所以對養殖戶而言,未來還是應該充滿信心的?!敝煸鲇卤硎?。
編輯:云云
免責聲明
1、本文來自網絡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請讀者僅作參考!
2、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、企業機構、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,版權若有侵犯,請在發表之日起30天內聯系本網(致電我們或發郵件:80068959@qq.com),我們將在**時間內刪除。
3、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**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官方微信
移動站